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经济法论文 >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范式的检视与重构

发布时间:2024-03-18 19:19
  互联网金融天然具有信息透明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以原“一行三会”为基础构建起来的中央集权式金融监管体制,与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为核心的传统金融监管策略,无法适应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性与监管需求。尽管中央监管机构改组“一行三会”变为“一行两会”,并成立了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初步具有了“伞型”与“双峰”的“淡中心化”监管体制特征,但仍存在金融监管中央过度集权、央地权属不清、监管制度位阶较低的困境。考察域外金融监管实践,英美国家大多实行“统一监管与分权多头”的监管体制,并在市场准入、金融消费者保护、事中监管创新等方面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德日则强调金融统一监管、立法的重要性与行业协会的辅助作用。结合我国实践,在监管体制上,应当成立一个全国性统一监管机构,改“一行两会”为其下属机构,促使分业监管转为功能监管,同时对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责进行明确划分,实行信息共享,促进监管协调;同时,应充分发挥地方监管积极性,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的方式,促进地方金融监管权的法治化,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设置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在制度配置上,要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的方式,在市场准入方面采取准入资本限制、金...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价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范式及反思
    2.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范式
        2.1.1 强化监管:1999-2002年
        2.1.2 谦抑监管:2003-2014年
        2.1.3 整治监管:2015年至今
    2.2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范式的反思
        2.2.1 国家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不彻底
        2.2.2 地方金融监管事权缺乏法理依据
        2.2.3 “管控型”范式忽视监管制度的培育
第3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论检视
    3.1 互联网金融易风险性的再认识
    3.2 规制前提: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失灵
    3.3 规制对象:市场失灵下的风险类型
        3.3.1 信息透明度风险
        3.3.2 流动性风险
        3.3.3 系统性风险
第4章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域外实践及其启示
    4.1 美国模式:分权多头与法制保障
        4.1.1 金融监管体制: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4.1.2 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立法设定
        4.1.3 美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2 英国模式:双峰协同与沙盒监管
        4.2.1 监管体制变革:从分业到整合
        4.2.2 沙盒监管:制度配置与监管成效
        4.2.3 英国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3 其他国家的监管经验及其启示
        4.3.1 德国模式:中央监管与行业自律
        4.3.2 日本模式:集中统一监管
        4.3.3 德日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进路之重构
    5.1 中央监管体制的完善进路
    5.2 地方监管事权的制度配置
        5.2.1 地方监管职权的制度配置
        5.2.2 地方监管机构设置的制度配置
    5.3 监管方法的制度配置
        5.3.1 市场准入制度配置
        5.3.2 事中“穿透式”监管制度配置
        5.3.3 事后保护的风险基金与责任保险制度配置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931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gjifalunwen/3931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c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