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论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发布时间:2016-11-05 10:12

  本文关键词: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安徽大学》 2011年

论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鲍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一个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重。因此,需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并以国际法的形式约束国际社会成员,采取共同行动,协调处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以实现全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和平、发展都成为了当今世界主题的主要内容。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共同保护我们以及我们子孙的生存环境,清楚必须让人类可以享受不可再生资源带来的利益并防止其耗尽的危险。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梳理我们的思维,在思考我们文明的进程之时,确立新的观念和行为规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资源保护、大气和气候保护、海洋环境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养护、危险废弃物的越境转移和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法治,以建立使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与保护环境之间维持生态平衡协调发展的法律体系。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上的确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可持续发展思想首次在1983年太平洋海豹仲裁案中提出,在第42届联合国大会上得到确认,其在国际环境法上正式确立的标志是1997年国际法院审理的盖巴斯科夫·拉基玛洛大坝一案①中所作的判决。可持续发展原则包含了“需要”及“限制”两个重要概念,其内容含括了四个核心要素,分别为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以及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另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保护自然资源和人工资源中都具有显著的重要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对可持续发展原则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因次更重视在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并对发展中国家提出同样的要求。而发展中国家基于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实际情况,主张将发展和消除贫困放在第一位,认为消除贫困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而经过多次协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终就共同保护和改善全球环境方面达成了协调与统一认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创了全球合作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问题的里程碑,该公约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并完善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在公约中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之间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京都议定书》对于可持续发展也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它首次规定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时间计划和步骤安排,并限制了特定国家的特定污染物的排放量,这属于人类历史上首次以国际法的形式对此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也是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立法进入了建设性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标志。 多个国际环保公约对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施机制规定为“非强制性内部化实施程序”,此实施机制包括申诉制度、报告制度、环境信息的收集和交流、援助制度及处罚和补救措施。目前因为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缺乏对各国履行条约义务的有效监控,甚至对各国是否具备履约的能力和条件并不是真正完全了解,国际社会成员就如何在国内法中具体、有效地实施这些环境条约所采取的措施是不可能同步的,而可持续发展原则对于完善我国环境立法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从加强法律确立的制度和目标经济、技术可行性的分析;平衡几部环境法之间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若干执法主体;完善行政法规及规章的制定以及填充许多重要的环境要素或环保工作领域存在的立法的空白等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目前相关立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96.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曦;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J];法学评论;1998年03期

2 秦天宝;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初探——兼与潘抱存先生商榷[J];法学;2001年10期

3 姚淑梅;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动态[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08期

4 赵柯;国际环境合作的存在基础与发展障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02期

5 石磊;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国际法[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锋吉;季旭峰;;论可持续的学生评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主权原则的新视野[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杨兴;;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4 强昌文;;论生态主义法律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5 王浩斌;;现代化与现代化理论的全球化逻辑[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曹树青;环境平等权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杨文杰;黄沛;;基于经济动力系统模型的转基因产业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8 张东山;;政府在污染转移中的环境责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9 袁再健;褚英敏;;我国环境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10 王燕,顾小琳;环境法制观念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素红;;环境公平价值体系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王慧;;环境危机与私有化: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3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杨庆宪;胡仪元;;山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5 张玉琛;;从道德规范角度释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王美娅;莫岳云;曾慧芳;;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科技伦理问题研究[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路卫华;;从现代科学的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罗勇;;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A];首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郇庆治;;经济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左翼视角[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10 彭晓琼;;从MEAS角度论WTO规则对相同产品的界定[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二)[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琼;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士金;同煤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5 梁睿;美国清洁空气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琳;我国兽药市场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旭;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段鹿杰;胶州湾湿地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窦会静;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丁丽;后京都气候变化协议的构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丛忻;孝妇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程红丹;国际环境法中的差别待遇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冯莹;欧盟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蒋士锋;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曦;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J];法学评论;1998年03期

2 赵柯;国际环境合作的存在基础与发展障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02期

3 曾令良;论冷战后时代的国家主权[J];中国法学;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论现代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杨博超;;论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杨红;;结合我国实情浅议环境法基本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0年22期

4 任以顺;王冶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冲突走向和谐——兼论全球化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原则[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5 陈立虎;;国际环境条约浅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6 苏俊杰;;从法理到实务:谈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0年16期

7 张波;;从法理到实务:谈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的构建[J];法制与社会;2008年29期

8 林灿铃;;论“低碳”[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何艳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J];环境保护;2002年12期

10 胡静;王晓丽;;环境法教学与科研专家圆桌会议综述[J];当代法学;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天宝;;论国际环境法的特点[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2 那力;;环境问题:人类之痛,法制之重(代译者序)[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3 张正怡;;从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看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叶欣;;试论我国环境法基本原则[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5 刘丹;;可持续发展原则与国际海洋环境争端解决实例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6 张宗峦;刘传胜;付兴艳;;目的一元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价值取向[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7 邱伟;;浅析煤炭开采后的环境保护对策[A];全国矿山测量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杜辉;孙强;冯雷;;军山长江公路大桥环境保护[A];二○○○年湖北省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C];2000年

9 林兰生;;开发西部 保护环境 建设青藏高原铁路[A];中国铁道学会——2004年度学术活动优秀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5年

10 曲格平;;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及社会调节[A];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诗真;[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国泰 平安 英明;[N];中国包装报;2002年

3 常纪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武汉大学法学院 黄莹 刘洋;[N];中国人口报;2007年

5 法学所 常纪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荆 龙;[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岑仁勇;[N];广西政协报;2008年

8 林灿铃;[N];法治快报;2007年

9 ;[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N];中国环境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长玲;专利法生态化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周怡;渔业资源保育与可持续发展原则之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孟耀;绿色投资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王雪梅;环境保护对我国造纸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刘凌波;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任赟;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尹晓波;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关联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李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钱淑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其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10 卓英仁;论国际环境法发展趋向及对中国环境法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立业;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鲍薇;论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D];安徽大学;2011年

3 徐颖岚;国际环境法的实施对国家主权的冲击[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方瑞征;国际环境保护的法制化进程与中国环境保护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08年

5 华园园;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孟庆垒;论国际环境法中的谨慎行事原则[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刘必钰;国际环境法之环境影响评价机制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8 王晓丽;论国际环境法框架下的环保非政府组织[D];武汉大学;2004年

9 李瑶;风险预防原则与生物安全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孔祥文;论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的性质[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5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65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