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加强法律监督导向下的我国检察职权配置与改革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11 19:46

【摘要】 检察制度是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检察权的性质则是检察制度的基础问题,检察机关的职权是检察制度的核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原有法律制度需要作出一定调整,检察制度也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要作一些改革和变化,检察改革是一条重要道路。检察改革的进行需要在坚持宪法赋予检察权的性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法律监督功能、完善检察机关的组织。2012年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重要法律的修正案相继出台,对检察理论的发展予以法律的确认。但是以优化检察职能配置为核心的检察制度的完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仅仅修改一两部法律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实践仍然对检察机关、检察权、检察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现有法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检察职权。文章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检察职权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涉及检察权的性质、检察职权的配置和检察改革。具体说来,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来源及其意义、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文章的创新点和不足。第二章检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对中外检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介绍、对比和分析,能够看出中外检察制度的发展脉络、各自产生的基础、包含的制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第三章我国法律对检察权的定位,从现有的理论和法律规定对检察权性质定位进行了论证,得出我国检察权的根本性质是法律监督权。第四章我国检察职权的配置及保障就现有法律对检察职权的规定一一进行了阐述,并指出在实践运行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论证了检察职权高效运转的保障机制。第五章我国检察职权运作完善的途径:检察改革,先对检察改革的源起和方向等重要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交代,为后面对检察改革的内容论述进行铺垫,在检察改革的内容部分,笔者针对前文中谈到的检察职权配置、运行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完善意见。 

【关键词】 检察权; 法律监督; 职权配置; 检察改革; 


第一章导论

一、本文选题的来源及其意义
本文选题通过对检察院组织法的阅读、思考,不仅是检察院组织法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检察制度的核心内容。检察职权也是一个复杂的组合体,而保障检察职权的良性运转是检察职权研究的中心议题。检察职权的配置、检察机关的内外部关系、检察机关的内部机构设置以及检察官的管理等都是影响检察职权运转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肖老师的指导下,笔者将学位论文题目选定为我国检察职权研究。是现代国家权力话语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检察制度建设也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实践证明我国检察机关的设置、检察官管理、检察职权的配置以及其功能的发挥都还有待进一步的优化。检察机关的职权是检察机关设置的目的,是检察官存在的根基,是检察权运作的实质。无论是检察机关的设置还是检察官的管理都要围绕着检察职权功能的实现。检察机关职权的配置状况及其实现可以说是检察文明的标志。我国检察实践在不断向前推进,检察理论也需要向纵深发展,这要求对检察职权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二、本文选题的研究现状
学界围绕检察机关职权的研究广泛,但是在著作很少。笔者首先要界定一下检察权、检察职能、检察职权。笔者认为“检察权是指为了实现检察职能,国家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各项职权的总称。”所以检察权是比检察职权更概括的一个概念。也许是因为检察权能涵盖更多的内容,学术著作以检察权为题的不在少数,著作中都会涉及到具体的检察职权。但是由于著作内容的多杂,很难看出检察职权的重要性,也不易于检察职权的全面研究。因此笔者将论文题目定为我国检察职权的研究,以解决理论研究中这一形式上的不足。检察权机关及其检察权的定位和性质是检察职权研究的基础。围绕检察机关及其检察权的定位及其性质的研究的文献比较丰富,基本上涉及检察制度的专门著作都会涉及检察权的性质。学界关于检察权性质的学说主要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和法律监督权说。笔者赞同法律监督权说,因为前三种学说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相对于法律监督权来说其理论基础出现了偏差。法律监督权说深深植根于我国的国情。通过对我国检察权产生、发展的实践根基仍然能够得出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是法律监督权的结论。
............

第二章检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域外检察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信息时代的发展也给交流和借鉴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世界范围内的检察制度就是各国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结果。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划分法律制度的最重要的一种方法。检察制度在不同的法系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为我国检察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参考。前苏联检察制度是新中国检察制度建设中最重要的学习对象,对我国检察制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国检察制度的完善需要深入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检察制度,了解其中的制度背景及其运转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做到为我所用。

二、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检察制度的演进
从我国检察制度的历史出发,我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始终是国内的基本国情在起主要作用,并借鉴国外的相关的制度设计。我国检察制度发展的历程是比较曲折的,但是检察制度还是成了我国政权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制度设计。最终,我国检察机关的定位越来越明确,检察机关的职能越来越完善,检察制度的设计越来越细密。西方检察机关最初的雏形的建立是为了维护王室利益,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诉讼模式的转变,检察制度逐渐演变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其重要的理论基础在于三权分立,法国和英国检察机关也呈现出行政权或司法权的性质。而社会主义国家的检察制度的建立之初就是为了公共利益、监督法律的统一实施,其理论基础在于人民主权、列宁的法律监督理论和权力制约理论。虽然检察制度的具体设计不同,但都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章我国法律对检察权的定位...................14
一、我国检察权性质界说及其依据......................14
二、国家权力体系中的检察权........................17
第四章我国检察职权的配置及保障....................21
一、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中检察职权配置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1
二、检察职权配置实现的保障.............................27
第五章我国检察职权运作完善的路径:检察改革................................33
一、我国检察改革的源起、原则和方向...................33
二、我国检察改革的内容..............................35

第五章我国检察职权运作完善的路径:检察改革

一、我国检察改革的源起、原则和方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国家的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政治变迁、技术的改进都在推动着司法制度的改革。检察制度的改革也孕育在社会的变迁之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国内的发展问题上,从而也带给了各国制度建设和改革的契机。社会发展和变迁带给检察改革的助推力主要表现在:第一,科技的发展使得违法犯罪手段有了新的变化,给传统的检察制度带来了冲击,检察制度需要适度改革才能发挥制约、改造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功能。第二,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转型为人们带来了多元化的需求,面对多元化的需求需要检察制度的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需求。单一的价值观念的检察制度需要作出变革。

二、我国检察改革的内容
检察权的运行也要坚持权力制约原则。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检察权的制约也是建立在对检察权的“不信任”基础之上的。检察权的改革也需要在加强检察权的独立和法律监督权的前提下做到对检察权的制约。检察权权力制约的保障制度主要有:①加强检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的建设。检察机关的内部制约机制主要在于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制约、检察机关内部的纪律监督部门的监督。②加强检察机关外部制约机制的建设。检察机关外部制约机制主要包括人大、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的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国家机关的监督要避免对检察权的独立运作进行干扰,又要发挥其在权力运行中的监督制约作用,保障检察权的运作体现公平和正义。国民参与监督是制衡检察权的一种模式。我国对国民参与监督检察权的制度设计是建立了人民监督员制度。
...........

结语

检察权是检察制度的核心问题,而检察权的运作又涉及到检察制度中的很多其他问题。检察权的性质和定位是一个国家检察制度中最本质的内容。国情不同,检察制度的具体内容、检察权的性质也不同。我国国情决定了我国检察权的性质是法律监督权,现有的法律也对此作了明确规定。这给检察职权的配置奠定了基础。检察职权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检察制度的基础性研究,只有对检察职权的相关问题进行透彻的研究才能为整个检察制度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奠定理论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对检察职权在刑事诉讼活动、民事诉讼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中的配置在实践运行中也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作用并没能完全发挥。检察职权的作用发挥需要内外部多种条件的共同保障。检察改革是检察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检察职权运作的完善需要借助于检察改革来完成。检察机关、检察权的宪法地位在法治文明的今天以根深蒂固,难以撼动。作为检察职权配置和检察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途径,检察改革要跟随实践的脚步不断推进,为检察职权的配置注入新鲜的血液。检察改革当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检察职权功能的发挥、检察制度的完善需要在检察改革中不断实现,检察改革任重而道远。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9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9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4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email protected]